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一书]《速食面的故事:一种工业化食品在21世纪的全球性崛起》


《速食面的故事:一种工业化食品在21世纪的全球性崛起》

Errington, Frederick, Tatsuro Fujikura, andDeborah Gewertz. 2013. The NoodleNarratives: The Global Rise of an Industrial Food into the 21stCentu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贱肉》一书的作者艾灵顿和戈沃茨携手他们的日本同行,以速食面这一随处可见的便利食品为田野凝视的焦点,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一起创作了这部趣味横生的多点民族志作品。

与肥腻的羊肉副产品(FLAPS)所不同的是,速食面以其低廉的价格和“鲜美”的口味,半个多世纪以来风靡于世界各地,成为一种老少贫富咸宜的食品。不管是在大学校园还是贫民窟,我们都可以发现速食面的忠实消费者(尽管谁都知道这不见得是好东西)

围绕速食面这一平庸却又充满魅力的日常食品,三位文化背景不同的作者分别以日本(速食面的发源地)、美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为田野考察点,全面审视速食面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以及消费和营销实践。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哈佛人类学华琛(Watson)以麦当劳为棱镜,透视全球化和地方转型语境中美式快餐食品被东亚普通民众所赋予的不同意义,展示了跨国企业本地化的民族志图景。这一以小见大的研究策略和视角在本书的写作中得到了灵活运用。

三位作者力图通过速食面来讲述一个全球化背景下人、食品(尤其是大众化食品)、环境和经济之间互相关联的生动故事。

本书开篇描述了速食面制作过程和成分及其对于身体和环境的影响速食面虽然是全球化食品的重要象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选择食用速食面的理由和食用数量却有着显著差异。速食面在其诞生地日本已经建构了一个极为饱和的市场。为了迎合消费者的不同口味和需求,每年有六百多种速食面品种被推向市场,而且包装优美,令人目眩。(开设在东京和上海的全家、罗森和7/Eleven便利店之间的一大差异就是方便面的种类和数量)。这与战后日本速食面问世之初的情形已有天壤之别。

1957年速食面发明之时,它在日本所起到的作用与食糖在19世纪英国的作用相仿,即人类学家敏茨(Mintz)在《甜蜜与权力》一书中所说的“无产者的填饥物”,其营养价值并不在人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注:以上三张图由潘天舒教授拍自日本便利商店)


与日本相比,速食面的美国市场比较单一。价格似乎是速食面的唯一营销优势。美国的速食面消费者可分为三大群体。

速食面的消费主体基本上是穷人。他们中有的是在快餐行业从事基本服务的小时工,通常会在早餐和午餐时吃速食面充饥,但晚餐时绝不会吃,因为那就“太惨了”(it would be too sad)

速食面在美国的第二大消费群体是囚犯。他们用买来的速食面与其他配料如花生酱和果酱搅拌在一起,制成在外人看来绝对是奇葩的食物,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口味。可以说速食面帮助深陷囚牢的犯人们任意任性地做出了符合自身需要的食物选择。

速食面在美国的三大群体应该是为时间和金钱压力所困的在校大学生。有意思的是,速食面也是众多中等收入阶层成员回味校园生活的一种怀旧食品。

对于大多数巴布亚新几内亚民众来说,他们首次接触到速食面实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大量国内农村人口正从乡镇流入城市,速食面由此成为新移民的首选充饥物。价廉物美的速食面不仅是穷人们可以依赖的食品,而且给他们带来了在超市货柜旁流连选择的全新体验。不管怎么说,速食面的进入加快了巴布亚新几内亚人成为商品经济消费者的步伐,如同其问世之初在战后日本社会转型中所起的促进作用一样。

《速食面的故事》在较短的篇幅内,小题大做,以三个文化体系内消费群体的目光和口吻,叙述了速食面在一个全球化“大食代”产业异军突起的意义及其未可预料的结局和影响。

此书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令人有品尝速食面一般的随意和舒畅。它在短时间内为读者提供的信息量和知识养料,却不亚于满汉全席。


潘天舒 推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